当前位置: 主页 > 经济观察 > 正文

2020新媒体国际论坛: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智能传播与社会关怀”

时间:2022-01-23

  10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与国际传播学会(ICA)共同主办的“2020新媒体国际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幕。本届论坛以“智能传播与社会关怀”为主题,通过“在线+线下”的方式进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和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在开幕式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开幕式。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业界嘉宾及新闻传播学子等1500多人共聚云端和论坛现场,分享观点、交流思想。

  本届论坛共设有院长论坛、期刊主编论坛等13个分论坛,与会嘉宾们围绕科学技术、生产消费、文化融合、人工智能、健康管理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致辞

  王伟明在致辞时说,今年论坛的主题“智能传播与社会关怀”格外具有现实意义与前瞻性,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也体现了上海交通大学对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之路的思考。成立了18年的媒体与传播学院相对于有124年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来说还很“年轻”。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这所“年轻”的学院已经取得了新闻传播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三的好成绩。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发言

  李本乾表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包括传播学在内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革。“智能传播与社会关怀”是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疫情条件下的媒介表达,更是人工智能时代全球传播的最好实践。

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发言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校部共建暨媒校合作单位,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代表集团向海内外产学研各界专家表示欢迎。他说,在当下新冠疫情和新技术的背景下,讨论智能传播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技术赋能媒体远不止于流量的增加,更在于人的价值关切,本届新媒体论坛的主题点出了各界共同关心的课题和共同的目标。”

上海交大与国际传播学会(ICA)现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Claes De Vreese发言

  上海交大与国际传播学会(ICA)现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Claes De Vreese表示,当前,世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继续追求创新和有影响力的研究非常重要。这次论坛主题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希望与会者能受到启发。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邵国松主持主题演讲

  致辞结束后是主题演讲环节,各国专家通过线上交流的形式,“云分享”了他们对于媒体传播、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的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前院长、特聘教授张国良主持主题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晓静教授主持主题论坛

  在主题论坛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发表了《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传播学发展的三个关键》的主题演讲。他提出,未来传播学学科建设需从“媒介化、非理性、数据与算法”三个关键方向出发,以“用传播的逻辑重构社会生活”为重点,解决学科发展的战略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在作《以时间征服空间的历史趋势及其对信息生产方式的影响》演讲时,分析了时间征服空间的历史、趋势及其对信息生产方式的影响。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际传播学会会士祝建华在《数据是智能传播最根本的瓶颈》的主题演讲中提出,“智能传播”应当被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新闻、观点、娱乐和商业信息以最佳方式产生并传递给真正需要的人。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普遍乐观地认为数据已经不再是问题了。“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数据已经成为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的问题。数据不完整、数据被人为操纵,或者被机器无意损坏等都是传播者面临的大问题。”祝建华说。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魏然在《以“向善”为目的的智能传播》中指出,智能传播应考虑传播的社会目的,要打造以“向善”为目的的传播。

  人类如何更好地与AI和谐共处?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际电讯传播学会理事刘幼琍在其演讲《人工智能与社会关怀》中探讨如何构建人类社会与AI的良性循环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葛岩与大家分享了题为《时间中的传播—模拟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的研究。葛岩以实例生动阐释了行动者模型的发展及其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与贡献,并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对社交媒体与舆论极化关系的探索及发现。

  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夏春平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最新实践—以中新社为例》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中新社融媒体建设的业务实践。他指出,面对融合发展的浪潮时,媒体应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中新社通过建设特色内容、自主打造移动端平台矩阵以及跨行业共建共享等策略收获了强大影响力。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在题为《复杂关系下的感知智能与深度识别》的演讲中分享了他对智能传播的理解。他指出,人机融合智能本质上是人—机—环境复杂关系识别的技术,我们应当借助智能媒体技术,打造跨物种、越属性的人机交互生态体系,在深度态势感知和真相解读能力方面提升媒体的竞争力,在文化、医疗、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报道中展现媒体的社会关怀。

  上海报业集团财联社副总裁杨大泉作题为《财联社与星矿数据:搭建新型信息服务体系》的演讲,他分享了财联社借助星矿数据,搭建新型信息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索。杨大泉说,搭建国内首家标准与非标数据相融合的金融大数据平台,有利于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落地。同时他也表达了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响应“上海文创50条”的愿景与使命。

  企业如何理解智能传播和社会关怀?美团副总裁陈荣凯在演讲《网络平台的社会关怀》中,以美团的扶贫攻坚、美团大学为例,从平台的社会属性、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方面来论述了网络平台的社会关怀。他强调,企业不应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应当履行保障民生,服务大众的社会责任。

  喜马拉雅FM总监朱燕在《喜马拉雅公共事务电台的新玩法》的主题演讲中,用丰富案例,展示了喜马拉雅用声音做公益的探索。通过提供精品课程、儿童保护模式促进教育;将节目用于扶贫,使“声音带货”成为可能;为盲人群体提供声音培训来助残……实现了“用科技实现智能传播,用身边声音完成社会关怀”的愿景。

  本届论坛特设“院长论坛”,包括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河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等近30家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所长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创新的路径、机遇与挑战。

  2020年初,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发起倡议,联合了全国16所新闻传播院校和15所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创办而成的“灾难医学传播联盟”成立。在本次ICA论坛中,联盟发起人、新闻传播学、医学等各界人士在疫情背景下,就儿童心理健康、传播对于医疗科普的推进、如何运用社交媒体促进传播学和医学的合作、如何在临床医学中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对儿童灾难医学的教育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大会共评选出优秀论文12篇,其中教师组5篇,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甘莅豪等的《知识与权力,维基百科机器人的群体性编纂》、上海理工大学刘强等的《反转新闻如何反转?——基于40例反转新闻的百度指数分析》等。

  学生组优秀论文7篇,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刘战伟等的《从“赶稿游戏”到“老板游戏”:新闻记者转型自由撰稿人后的劳动控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王佳禾等的《粉丝数据组织的实践及媒介技术的影响》等。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借助上海交大强大的工科资源,通过文理交叉的办学理念,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国际化办学的发展道路,在建院18年的历程中,于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界异军突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目前,该院已有16人次担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27项。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和客座教授2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以及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有来自包括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莫斯科大学、利兹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在内的58个国家的近300名留学生在院攻读各类学位,其国际化办学已处于国内一流水平。2012年该院新闻传播学科跻身QS学科排名百强;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院新闻传播学科创造了以硕士点身份跻身全国新闻传播学科A类学科的记录;2017年成功申报到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被列入校“双一流”骨干学科建设项目。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进入全国新闻传播学科前三名。该院毕业生也已在国内外新媒体等行业发挥出重要作用。